美伊谈判结束后,伊朗保持最高战备状态,但为何说伊方的态度有所缓和?另外,为何说特朗普在应对伊朗问题上也会因人而异?
在美国和伊朗在阿曼举行的首轮间接谈判结束之后,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立即召集军队高层开会,着重强调了一点:伊朗必须保持全军最高战备状态。从伊朗的举动来看,美伊双方似乎并未达成共识,否则伊朗方面不会采取这种全军戒备的姿态。但事实果真如此吗?
恐怕并非如此。简单来说,伊朗的态度或许有所缓和,有两个细节可以证明这一点:首先,哈梅内伊公开表示,“我们的敌人在某些事情上对我们表示了赞赏”。意思是美国称赞了伊朗。
什么时候发生的?很可能是美伊间接谈判期间。因此可以看出,双方对首轮间接谈判的评价都很正面,伊朗方面用“建设性和平静”来形容,其中“建设性”表明双方都有继续谈判的意愿,而19号即将举行的第二轮美伊会谈正是如此;“平静”则说明双方在谈判中没有剑拔弩张,这种状态在当前形势下实属不易。
美国代表称会谈是“积极且建设性的”,这个评价甚至比伊朗更高,表明美国认可伊朗的态度。如果伊朗依然坚持“绝不与霸权政府谈判”的强硬立场,美国还会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吗?由此可见,伊朗的态度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。
第二,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就美伊和谈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。他指出,假如美国总统特朗普仅仅关注伊朗是否拥有核武器这一问题的话,解决起来其实很简单——中俄作为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的签署国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如果愿意担任担保国的话,其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。
伊朗主动提出方案表明他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快速解决问题。从伊朗的角度看,这一举动并不令人感到意外。客观上来说,伊核协议的有效期为10年,今年即将到期,不排除伊朗会借此机会与美国重新谈判并签署新版本的伊核协议,从而获得美国解除对伊制裁的承诺。
从主观角度来看,去年9月,伊朗总统莱希就公开表示,伊方已准备好就伊核协议与美国展开对话。这对伊朗而言是关乎国家战略的重大议题,按照伊朗的决策机制,如果没有最高领袖的支持,总统不太可能在如此关键的问题上擅自行动。因此,伊朗目前对美国采取强硬立场,很可能是表面现象,目的在于争取更多谈判筹码,促使美国向伊朗做出更大让步。
那么,伊朗点名中国作为担保方,中国会同意吗?其实,中方的立场一向很明确,即推动伊核协议早日恢复履约。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美伊两国互信严重不足,且各自的政治决策存在差异。
如果中国想在美伊和谈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,首先需要美伊双方解决自身顽固的分歧,因为这是他们之间的事情,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都无法提供实质性帮助。只有分歧得到妥善处理后,中俄等国才有可能发挥作用。
就在伊朗发表声明不久后,特朗普急切地主动寻求谈判,他表示美伊谈判进程必须加快速度,伊朗不能再拖延时间,否则将面对美军的“严厉反击”。如何看待特朗普的这一表态?这里有两点值得关注: 首先,特朗普显然会因对象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态度。
在乌克兰问题上,尽管俄乌之间的冲突仍未结束,甚至连永久和平协议都无法达成,而且俄军在乌克兰的行动持续推进,特朗普却始终没有公开批评俄罗斯,也没有对美军的行为进行威胁。
然而,当美伊之间的首轮对话才刚刚开始时,特朗普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对伊朗施加强大的压力,这种双重标准显示了他对两国的不同处理方式。
其次,伊朗的核计划也让特朗普感到焦虑。据报告,伊朗的铀浓缩程度已经达到约60%,离武器级别的标准已经非常接近。
特朗普担忧伊朗随时可能迈出关键的一步,因此他才会反复催促伊朗停止发展核武器。但是,特朗普越表现出紧迫感,在谈判过程中就越有可能赋予伊朗更多的主动权和谈判优势。